第10期 - 老师学生
第10期 - 老师学生
我们家中从事教育行业的人非常多,不过我也有幸是家族里面第一个大学老师。
老师们通常都有个“毛病”,就是喜欢“教育”,这里是善意的意思,或者说是下意识行为。
所以即使我已经工作好几年了,现在的情况我妈依然会经常性地给我传授一些她的“经验”。但事实上,她的那些建议不能说有问题,却和我的实际情况完全对不上号。
首先是学生群体不同。他们教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有,全都是未成年人,而且绝大部分处在义务教育阶段——接受教育本身就是他们的主要“工作”。低龄学生对较为严格的教学要求容忍度更高。
而我教的大多是研究生,其中相当部分是 mature student,40+、50+ 的大有人在。这些人的学习目的千奇百怪,甚至可以说,大多数学生并不把“受教育”视为主目标。
特别是我的学生大多是国际留学生,且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源居多。年龄较小的应届生其实对学习知识还有一定期待,所以出勤率不错;真正的重灾区在 mature student,他们年纪较大,对知识吸收的意愿和耐心相对低很多,出勤率自然也就低。
更极端的是,有些学生是“拖家带口”来的。前几年这种情况很常见,因为硕士学生签证允许携带亲属。但这几年政策变了,现在只有博士及以上学历的学生才允许带家属。
这直接带来了一个现实后果:他们的紧迫感更强。大多数人会倾向把时间投入到找工作、跑招聘会、刷 LinkedIn,而不是在课堂上坐着听理论。于是你会看到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:某些学生在学期前几周出现,然后在交作业前的那两三周“再度回归”。
作为老师,其实没有太多办法。我之前跟上司提过这个问题,他们也很坦率——先服务好愿意来上课的学生,因为这是我们唯一能控制的部分。
其次是国别的差异。他们经常问我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问题:“你上课用英语?”真的,提到就会这样问。在他们的生活经验里完全想象不到英语这玩意到底是怎么运作的,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我过去没接受过什么特别系统的英语训练,现在却可以用英语讲一整堂课。
说实话,我的英语口语并不算很好。但客观讲,讲课的英语要求没有想象中那么高。因为人会联想、会猜,语言的本质是“沟通”而不是“考试”。只要关键词、关键语义表达准确,学生基本都能听懂。反倒是那些语法细枝末节,其实根本不重要。我回想自己的课堂口语,“more better”这种明显语法错误出现过不止一次,但讲得投入了,大家也就都能理解。
事实是,课堂上的“语言”是一套独立的体系:你会根据幻灯片、根据上下文、根据专业术语,让整个场景自动补全。学生听懂你,是依赖语义链,而不是依赖你是否用 6 分雅思还是 9 分托福的语法。
到这里往往会引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教师和学生,到底在课堂上形成什么样的关系?
这几年做大学老师,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——
我们面对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学生”。
他们更多像是带着目标、压力和现实考量的“成年人”。他们可能在国内既是公司主管,也可能是三十岁之后突然想换行业的人;也可能是为家里孩子未来铺路;也可能只是需要一个英国学历来提升简历。
他们的人生阶段、家庭责任、经济压力、文化背景,完全不同。
所以和他们的关系,往往不像传统课堂那样单向“教与被教”,更多像是一种互相理解、互相配合的合作关系:
- 我提供结构化的知识与方法;
- 他们提供他们愿意投入的那部分时间与精力;
- 我不能强求他们把学习放在第一优先级;
- 而他们也会在关键时刻努力跟上。
有时候,我甚至觉得作为大学教师,最难的不是“讲明白”,而是学会接受一种不对等的目标差异。
你热爱知识,他们热爱通过这段时间改变人生。
这两者不冲突,但永远不会完全一致。
最后,关于“老师”和“学生”这个身份,我越来越觉得:
我不是在教他们成为“好学生”,而是在教他们如何利用学习这件事,让自己的人生更有可能性。
而这个过程,本身就是一种成年人之间的理解、协商与共同承担的旅程。
或许,这才是大学课堂真正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