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期 - 中秋快乐

英国人做港式月饼,我还保留着传统手工思维
第8期 - 中秋快乐 封面

第8期 - 中秋快乐

这周的封面是一个月饼,说起来来历很奇特。

我周一一大早要上课,只要起晚就肯定得饿着肚子上课,在上完9-11点那节课后,几乎“力竭”了,肚子疯狂的渴望的想吃点东西。

结果一到办公室,发现桌子上放着这个月饼,我正纳闷呢,我自己都好几年没吃过月饼了,这个时候同事跟我说是一个叫Jacob的小伙给我带的,关键是这还是个手工制作的月饼。

下月再碰到他的时候,我感谢之余还特意问了他为什么会做月饼?亚洲文化的爱好者(enthusiast)?

他跟我说,是因为它的uncle(具体是叔叔舅舅还是什么不清楚)是香港人,所以教了他做港式月饼,里面的馅料是紫色的,具体我也分辨不出来是什么味道,当时太饿了,两口闷了。

我记得那天早上天气很好,我坐上双层巴士第二层的最前面,视野非常好,拍了这张照,通透明亮。

街景与树

不过说起吃的,这周尝试做了“红薯芝士派”,做法很简单,就是把红薯蒸熟,捣成泥,同时加入蜂蜜、芝士、白糖(可选)、牛奶,最后混合均匀后,在上面撒一层芝士,最后放烤箱里180度,烤10-15分钟,就可以出来了。

红薯芝士派

一定得做到芝士表面金黄,舀一勺放嘴里,焦焦的芝士+混合在红薯泥里面的芝士一起拉斯,热量爆炸但的确好吃。

拉丝芝士

这种算是很费时间的吃食了,大多数时候的早上,时间很紧张,大多时间就几根烤香肠就解决了。

烤香肠

杂想

我在这周又看完了一个悬疑片后,想起来从小到大看过的那么多电视,基本上每几年会有一个大趋势,比如集中的播武侠片、军事片、爱情片以及古装偶像等。

类型片的轮换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观众心态的变化,如今悬疑片看不完,我觉得是大家都在紧张生活中需要这类刺激的宣泄。

泄压阀一样的存在。

AI

AI思维 vs 手工思维

这周在回答一个学生的问题,他问我,想要找某个Docker镜像里安装了哪些软件包,结果我默认的找了StackOverFlow,半天也没个结果,然后才想起来AI,真的就几秒钟,给我这么一长串代码。

docker run --rm -it <image_name> sh -c 'command -v dpkg >/dev/null && dpkg -l || \
  command -v apk >/dev/null && apk info || \
  command -v rpm >/dev/null && rpm -qa || \
  echo "No package manager found"'

一次过,我觉得我现在脑子依旧还没有100%的是AI思维,还有部分的手工思维,我得改。

告别QuillBot

读博时我曾是 QuillBot 的忠实用户,还开了会员,用它润色英文论文。但现在更强大的通用 AI 工具几乎统领了语言处理领域,QuillBot 仅能对短文本润色且无法处理长上下文,显得有些鸡肋,所以已经很久没再打开它了。

AI为什么喜欢分点和总结?

最近大家都在吐槽:为什么 ChatGPT-5 变得越来越像一份排版精美的会议纪要,而不是一个会聊天的伙伴?

原因其实主要有两点:

“对齐人类偏好”带来的风格统一
在训练中,人类评分者更偏爱:

  • 条理清晰
  • 有逻辑递进
  • 最后还能总结一句

于是模型学会了一个潜规则:

越像报告,越像好答案。

长期下来,语言自然变得更「标准化」「官腔化」。

系统提示词限制了表达个性
ChatGPT-5 的内置设定强调:

  • meticulous clarity(一丝不苟的清晰)
  • structured answers(结构优先)
  • subtle humor(轻微情绪)

看似有“温度”,但限制了发散和随性。


结果就是:
✅ 信息密度高
✅ 效率惊人
❌ 不再有停顿、感叹和小跑题
❌ 缺了一点“人类式的呼吸感”

高效与人味,本来就是难以兼得的两端。
我们一边享受它的聪明,一边又怀念它的随性。

甚至你也可以看到,这个部分里面,我也喜欢分点和总结,因为这的确是最高效的表达方式之一。

原文链接:知乎回答

最后

最后,10月9号那天碰到了这个问题:若没有funding,你会选择自费读剑桥大学博士么?

说实话,我要是财富自由,我会选择自费去读,不说别的,就是想体验下世界顶级学府的那种氛围。

真的应了那句话,得不到的东西终会成为某种桎梏。

特别是自费读博在拿到永居的前提下其实是非常划算的投资,甚至可以申请学生贷款,可以说非常超值。

参考原文:知乎问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