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ra2开启的新一轮注意力战争

图注:当我明确知道这个视频是AI生成的,我会不由自主地往恐怖谷效应想,控制不住的那种

从技术层面看,OpenAI 的 Sora 2 顶多算是第一梯队,但绝不可能长期霸榜。这个赛道的竞争者太多,差距往往只在细微之处。

比如国内的字节、阿里的 Qwen 团队,还有 Google 的 Gemini 系列,整体水平都在可见范围内波动,差别更多是审美取向,而非性能的断层。

但OpenAI这次最大的举动其实是Sora这个独立的APP,它明显并不是简单的做个软件或者应用,而是要搞一把大的,可以称之为:”注意力战争”。

什么是注意力战争?

所谓”注意力战争”,听起来像一个抽象的大词,但其实它每天都在你我的生活里发生。关键点在于:每个人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,注意力是一种零和资源。

你只有 24 小时,去掉睡眠、吃饭、通勤、工作,真正能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许只有 4~6 小时。问题是,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里,全世界的平台、品牌、媒体、甚至国家,都在争夺你的眼球。

起床第一眼看手机,微博、抖音推热点,新闻 App 发推送。谁抢到你这几分钟,谁就赢得了今天的第一份注意力。

午休、地铁、等电梯,短视频一条接一条,本来能读一篇文章,现在刷完几十个短片。注意力是零和的,你给了谁,就没留给别人。

睡前半小时的视频,可能是广告植入,也可能是 AI 生成的”新闻画面”。

你每时每刻其实都在经历注意力被夺舍以及brainwash,你个人的记忆和情绪,已经成了注意力战争的战果。

影像的力量:9·11 的启示

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 “9·11 事件的影像”。

当年发生的恐怖袭击本身当然震撼,但真正让它成为全球共同记忆的,是那一遍又一遍循环播放的画面:飞机撞向双子塔、浓烟直冲云霄、建筑轰然倒塌。在那之后的很长时间里,人们一提到”恐怖主义”,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文字描述,而是这些画面。

这就是注意力被影像”夺舍”的过程:原本复杂的国际局势,被高度简化成一个视觉符号。它甚至影响了政策走向(美国的反恐战争),以及一代人对”安全”的集体认知。

Sora 2 的质变

Sora单独做一个APP,就是奔着夺取注意力去的。

Sora 1 给人的是震撼:几句话就能生成视频。

Sora 2 加上独立 App,则是质变:让 AI 视频真正进入”可用阶段”。

  • 生成速度更快,时长更长
  • 画面连贯性更好,叙事更稳定
  • 能够直接服务于广告、短片甚至准电影级内容的创作

视频是最强的注意力载体。过去,一个广告、一条短视频的制作,需要团队、设备和周期。但有了 Sora 2:

  • 成本骤降:一个人就能完成团队的工作
  • 速度极快:几分钟就能生成几十个不同版本
  • 迭代无限:随时修改、随时测试,直到找到最能打动人的表达

这意味着注意力争夺的生产力被拉升了一个数量级。信息流会更密集,叙事更精准,操控注意力的门槛更低。

从”适配你”到”拧成你”

这要比Tiktok、抖音更猛,以前的注意力分配机制,其实还有一道”缓冲区”。有人拍了视频,平台再根据你的兴趣推荐给你。虽然算法越来越精准,但毕竟视频是别人生产的,可能有些地方你喜欢,有些地方你不感兴趣。你至少还能点开、划过,保持一点点选择权。

但如果 Sora 搞了个 App,局面就会完全不同。它不再依赖别人生产,而是直接根据你的观看习惯,自动生成”为你定制”的内容。你喜欢的节奏、镜头、色彩、故事结构,它都能学到,并不断优化。

换句话说,别人拍的视频是”适配你”,Sora 生成的视频则是”拧成你”。当生成内容可以无限逼近你的偏好,你就几乎没有”划走”的理由。你的注意力不再是被动分配,而是被彻底”夺取”。

这意味着:注意力战争从”推荐你看什么”,升级为”直接造出你必然会看的”。

结语

Sora 2 带来的,不仅仅是视频生成效率的提升,而是注意力格局的重构。过去,你至少还能在有限的内容池里选择,但未来,当内容被无限贴合你的偏好时,你的注意力可能连最后的自由都失去。

真正的挑战不是 AI 有多强,而是我们还能不能在信息洪水中保有清醒与自主。